闽南红砖瓦 抹不去的家乡印记|焦点观察
■本期执行:张美娟
泉州人,让红色成了家的颜色。红砖地、红砖墙、红花窗、红瓦盖顶……在泉州古城,一转角,一抬眼,便能望见这抹鲜艳的色调。
对闽南人来说,家是一座座红砖古厝,但很少有人知道,那小小的一块块叠起一座座古厝的红砖、红瓦,从制坯到出窑成品,要让老匠人足足等上一个季节,是一代代砖瓦烧制工匠的汗水结晶。
(资料图)
近日,记者走进晋江安海镇赤店村。在这个以烧制红砖而出名的村庄,窑火已燃烧了900多年,至今,仍有多位手工制作红砖瓦的老匠人在默默传承着这门传统工艺。
石井镇闽南红砖文化艺术馆陈列的红砖瓦老料 (伍健东/摄)
传统制坯工具
窑下烧窑中部装法
壹
“闽南红”来源仍是谜
“石条油面砖,石珠石柱雁子砖。”这句闽南童谣所描述的闽南传统建筑材料“油面砖”“雁子砖”,说的就是闽南红砖。
闽南红砖瓦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。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泉港蚁山遗址、惠安音楼山遗址等地就出现了泥质红陶、夹砂红陶、印纹红陶陶拍。泉州市博物馆曾在泉港征集到西晋永嘉三年(公元309年)的红砖墓砖,且墓砖上有明确纪年。至宋代,红砖瓦已不仅仅用在墓砖中,还被广泛应用于官方和民间的建筑上,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烧制技艺,流传至今。
但是,为什么闽南地区会有这么多房子是用红砖建造的,至今仍没个结论。
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宏表示,中国建筑所用的砖以颜色来分,主要分为红砖和青砖,常见的黏土砖均为青砖,而闽南的砖瓦独具一格,在建筑上大面积使用红色砖瓦。但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,阿拉伯国家、西班牙、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有红砖建筑。
他称,闽南地区使用红砖的来源有很多说法。这几年有很多专家认为,红砖可能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关。闽南地区自宋元以来,与海外的贸易往来频繁,所以外来文化包括其建筑材料——红砖就被带到我们闽南地区了,这是其中一种说法。另外,也有民间故事、土壤特质等说法。
没有人清楚这一抹“闽南红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。只知道关于闽南红砖的较早记载,为明朝末期《闽部疏》里所载:“泉、漳间烧山土为瓦,皆黄色。郡人以海风能飞瓦,奏请用筒瓦。民居皆俨似黄屋,鸱吻异状。官廨、缙绅之居尤不可辨。”可见那时泉州民居的“黄屋”“筒瓦”“鸱吻”屋檐等已成为显著的建筑元素。
音楼山遗址出土的彩陶片
砖的品种
泉州文庙大成殿清代铭文望瓦
赤店村烧窑
贰
烧了900多年的窑火
据《泉州瓦窑业调查纪要》载,1924年,李功藏重修泉州文庙时,拆下的红砖瓦上都印有“宋徽宗政和三年”(公元1113年)字样。按此推算,泉州建窑烧制红砖的历史或可追溯至北宋徽宗时期,历时900余年。
而在安海镇赤店村,这把近千年的窑火仍熊熊燃烧着,村里还有多位手工制作红砖瓦的老匠人,沿袭传统红砖瓦烧制的工艺与流程。
赤店村村委会常务副主任曾华鹏告诉记者,据《赤店乡土志》记载,赤店境内制砖瓦,始于宋政和四年(1114年),因村庄四周富含适宜烧制红砖的原料“赤埔”,赤店先祖便开窑烧砖。据介绍,此地所产的砖瓦不透水、不易碎,曾被称为“晋南之冠”。村里现存的砖窑遗址,年代最早的为明嘉靖年间。
“赤店村现今有20口传统红砖窑和4个龙窑,每个窑炉有各自的窑炉厂区场所。”曾华鹏说,如此集中的规模与数量在闽南地区已很难找到,赤店村几乎成为闽南最大的传统红砖产品生产地。
曾华体,坚持用土窑烧制红砖瓦的老手艺人,也是闽南红砖传统烧制技艺传承人。
记者在曾华体的窑厂房里,刚好碰到工人们正在装窑。只见数位大妈在窑炉口处将阴干好的砖瓦一捧一捧接力递入窑内,由装窑师根据不同品种装叠、摆放在适当的位置,底层留火路,由后向前,纵列装密。
据介绍,由于砖头采取斜向叠加的摆放方式堆码,这种叠加方式意外地给红砖留下了一道斜向印记——一条黑色的花纹。那红黑相间的纹理,使墙面装饰变化丰富,让静素的墙面有了更别致的图形。
窑炉为条石底座、弧形穹顶、砖砌窑身,前后各三根烟囱及十个方窗。说起老砖窑,曾华体就像说起多年的老朋友,如数家珍。据他介绍,村里的福兴砖、泰兴砖、中兴砖、火佃砖、釉甓砖、釉面砖和红瓦等,都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,手工釉面、手工装窑、柴火焙烧等。“从制坯到成品砖出窑,前后大约需3个月时间。”
釉面土是从泥土中选择质量最好的土,才能作为盖面土,推光后红砖表面会更油亮,色泽也会更鲜艳。
老师傅将砖坯压实定型
厂房里一排排阴干的砖坯瓦坯
装窑,一般是由一个装窑师与数个工人配合完成。
砖瓦坯在窑里的摆放
摆放好的砖瓦坯
不同烧窑阶段的火口处理
叁
一砖一窑满是匠心体现
曾华体从小就跟着父亲在砖瓦窑厂转,20多岁时,父亲不舍得烧砖技艺失传,便把在外打工的他喊回来继承衣钵,从此开始了他与砖窑相伴的日子,到如今,已40多年了,而村中大多数同龄人也能掌握红砖烧制的技艺。
“闽南红砖瓦传统烧制技艺的生产工序包括练土、制坯、阴干、装窑、烧窑、出窑等,每一个步骤都很有讲究,马虎不得。其中装窑与烧窑讲究尤其多,直接决定烧制的成功与否。”曾华体说,练土就是选取适合的泥土并进行加水养护。过去练土是将粗糙的原料土进行沉淀过滤,再经人力踩踏加工,使其成为黏密细腻泥料的过程。“一般需要花费一昼夜的时间,如今,这一步骤已可通过半机械化取代。”
其后便是制坯、阴干。在砖瓦厂里,记者看到一排排堆垛叠放整齐的砖坯瓦坯。“砖瓦坯讲究阴凉通风、自然慢干,一般需要花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。不过,砖瓦有大有小有厚有薄,厚的,需要等待的时间就要久些。”曾华体解释道。与此同时,有一些泥坯在阴干时还会增加釉面,釉面分为刮坯和推光两道工序。
紧接着便是装窑。装窑是技术性最强的步骤,装窑不牢就会败窑,损失巨大,有“七分装,三分烧”的说法。赤店砖窑通常是砖、瓦坯混烧,一个窑中瓦片、墙砖、地板砖等各类产品兼有。因此,装窑时要根据窑的结构特点及坯料特性进行,“窑中心位置最佳,釉面等每四块一组,平放着摞起,以保证烧出来的釉面光滑;六角尺六之类的叠成一栋一栋,竖起来放。一个窑内往往可以放上两三万片砖瓦”。
装窑完成后,就是最重要的烧窑工序。这是一场与火的博弈,也是考验老师傅技术的关键时刻。“烧窑要经历30多天,需要人工24小时不间断地烧窑、观察、控制各阶段所需的温度以及投料等。”曾华体说,窑顶温度最高可达1300摄氏度左右,窑底700—800摄氏度。先用小火烧9—10天,慢慢脱去泥坯中剩余的水分。此时燃料主要是废弃的原木,如大树头;再用中火烧9—10天,燃料可以使用建筑板材等;然后用大火攻烧15天左右,燃料是木屑、粗糠或是花生壳等带有油脂的燃料,让烧出的红料颜色更加鲜亮。这一阶段应关闭所有的天窗、眼窗,用白灰抹严边角,不留空隙。窑门封闭,正中仅留一观火眼。
在这个阶段,观火是非常重要的,工人要时时注意从窑门上的观察孔向窑内观望,监测火力的大小。“过热砖瓦会早早开裂,过潮硬度不足,造成败窑。”
最后是停火封窑。停火的时机和技巧直接关系到烧制的成败,因此这个阶段是制砖过程中最需小心谨慎的阶段。“如果一窑红砖瓦烧制成功率达80%以上,那就算搏赢了;如果损耗20%以上,就亏本了。”曾华体说,停火后,砖瓦还需在窑内冷却近半个月才可出窑,因此烧制一窑红砖瓦往往需要花费两个多月。
记者了解到,现今,传统红砖窑在闽南地区已寥寥无几,仅在漳州、泉州部分村落中有零星分布。且现如今红砖红瓦主要用于民居装修、寺庙修建、古建筑修缮等。
纵使时移世易,红砖瓦那抹红仍不失颜色。它是闽南建筑文化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也是闽南人抹之不去的家乡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