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快资讯丨问询函五次延期回复,昔日磷化工大牛股 ST澄星“脱帽”受挫?
(资料图)
日前,原计划于5月30日回复监管问询的ST澄星再度爽约,延期披露关于公司2022年年报及申请撤销其它风险警示的问询函,而这也是该公司第五次延期。
从江苏知名企业,到爆发流动性危机被上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,再到业绩回暖成功“摘星”, ST澄星逐步带领着公司走回正轨。但此次多次延期回复问询函,让该公司的“摘帽”仍存变数。
应收账款增长、在建工程折旧问题被问询
本该4月26日回复的问询函,ST澄星却延期了一个多月还未回复,该公司虽表示延期因尚需对相关问题进行补充与完善,但仍引发部分投资者的担忧。有投资者在上交所e互动上直接询问上市公司“大致什么时候回复”“希望公司好好回复”等。
据悉,上交所问询函内容包括两方面,一是就ST澄星申请撤销其他风险警示事项,要求ST澄星就原控股股东澄星集团占用上市公司资金21.25亿元的偿还情况、对债权人清偿方案等进行补充说明;二即是针对2022年年报中的应收账款和应收账款融资等事项进行说明。
监管部门对ST澄星年报的关注点也聚焦在了在建工程上,而该项目或将对该公司的净利润数据产生影响。
2022年末,ST澄星仍有三个在建工程项目未完工,分别是新建钦州厂区配套工程、宣威磷酸氢钙项目和高纯度电子级磷酸项目。2021-2022年累计投入约500万元,期末余额合计4.13亿元,工程进度相比2021 年年末无进展,仅在2021年有392万元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。
监管部门要求ST澄星补充披露上述三项在建工程的建设情况,在建工程长期未转入固定资产的主要原因,并结合行业发展及产品销售现状论证是否充分计提减值准备等。
2022年ST澄星净利润已出现同比下滑。该年ST澄星实现营业收入45.38亿元,同比增加 36.12%;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5.21亿元,同比下滑74.13%。该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再度转负,净利润出现断崖式下滑,较2021年的20.15亿元减少近15亿元。
要知道的是,在建工程如果不及时转入固定资产就不能按期计提折旧,将对当期成本或利润造成影响。
ST澄星2022年应收款项和应收款项融资情况也受到了关注。2022年末,其应收账款和应收款项融资余额合计6.55亿元,同比增长67.2%,远高于营业收入36.12%的增长率。
相关业内人士表示,应收账款大幅增长不一定是坏事,但增长幅度超过营收增长幅度就需要企业进行解释,若因销售赊销大幅增长所致则需要考虑应收账款收回的问题。
产品售价缩水,一季度营收、净利双位数下跌
除“脱帽”问题外,ST澄星的经营数据及股价走势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。
据悉,ST澄星主要产品包括黄磷、磷酸和磷酸盐产品。该公司2022年营收同比增长主要由于磷酸产品收入同比增长72.91%、黄磷产品收入同比增长30.72%所致。但在2023年一季度,该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了同比下滑,下滑幅度分别为20.63%和70.56%。
ST澄星产品售价下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公司一季度的业绩表现。资料显示,2023年一季度,ST澄星主要原材料采购价虽出现下滑,但黄磷、磷酸和磷酸盐产品的售价也在降低。其中,磷酸产品一季度售价降低幅度达18.26%,远超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幅度。
来源:ST澄星一季度经营数据公告
事实上,不仅是ST澄星,磷化工三巨头云天化、湖北宜化和兴发集团的经营数据也在2023年一季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。云天化2023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4.45%;湖北宜化营收同比下滑14.59%,净利润同比下滑65.52%;兴发集团营收同比下滑25.02%,净利润同比下滑74.21%等。
在行业多家公司均出现业绩下滑的背景下,ST澄星如何改善经营需要该公司管理层认真思考。
面对下滑的业绩等情况,ST澄星的股价也较为震荡,当前该公司股价已回落至10元/股以下。
值得注意的是,ST澄星也曾有辉煌时刻。 2021年5月21日,该公司最低股价曾达到1.86元/股,此后该公司股价一路上涨并于2022年8月23日触达18.66元/股的高价,区间涨幅超900%。作为昔日的大牛股也曾走出一波上涨行情。
在发布第五次延期公告后,ST澄星也是随即披露分红方案。该公司拟以总股本66257.29万股为基数,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.8元,合计派发现金红利5300.58万元,占同期归母净利润的比例为10.17%,不送红股,不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。该举动也被部分投资者视为拉升公司股价之举。
在5月31日发布分红方案后,ST澄星随后的两个交易日股价略有上涨。6月2日收盘,该公司股价报9.55元/股,涨幅为4.83%,总市值为63.28亿元。
回复ST澄星近一年的发展,该公司在经历重整后在2022年11月迎来了新任董事长李书福之子李星星,有吉利背景的徐海圣也成为公司首席执行官。吉利系入驻后,ST澄星的发展被寄予期望,不过,以当前公司业绩及股价来看,似乎并不能让其3.36万股东满意。
本文源自:金融界
作者:王小溪